我們一般都認為物質像水一樣都有三態,分別是固態液態跟氣態。其實物質的三態是針對水而言,對於不同的物質,可能有其他不同的狀態存在。以我們要談到的液晶態而言,是介於固體跟液體之間的一種狀態,其實這種狀態僅是材料的一種相變化的過程,只要材料具有上述的過程,即在固態及液態間有此一狀態存在,物理學家便稱之為液態晶體。
液晶能像液體一樣流動,但仍保持一定程度的晶體有序結構的物質。某些有機物質在加熱時不直接熔化,而由晶態變為液晶(介晶)態。如果進一步加熱到某一溫度時,則形成真正(各向同性)液體。液晶態同時具有晶態和液態的某些特性,但總的來說,具有其獨特性質。由於產生液晶狀態的分子力很弱,其結構易受機械應力、電磁場、溫度和化學環境等變化的影響。
這種液態晶體的首次發現,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在西元1888年,被奧地利的植物學家Friedrich
Reinitzer所發現,化在觀察從植物中分離精製出的安息香酸膽固醇(cholesteryl
benzoate)的融解行為時發現,此化合物加熱至145.5℃時,固體會熔化,呈現一種介於固相和液相間之半熔融流動白濁狀液體。這種狀況會一直維持溫度升高到178.5℃,才形成清澈的等方性液態(isotropic
liquid)。1889年,研究相轉移及熱力學平衡的德國物理學家O.Lehmann,對此化合物做更詳細的分析。他在偏光顯微鏡下發現,此黏稠之半流動性白濁液體化合物具有異方性結晶所特有的雙折射率(birefringence)之光學性質,即光學異相性(optical
anisotropic),故將這種似晶體的液體命名為液晶。此後,科學家將此一新發現的性質,稱為物質的第四態
- 液晶(liquid crystal)。它在某一特定溫度的範圍內,會具有同時液體及固體的特性。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