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地球的平 均距離 1 AU 150,000,000 km 直徑(km) 1,392,530 質量(M/M地球) 330,000 密度(g/cm3) 1.41 表面溫度(K) 5,800 自轉週期 赤道為25天而兩極為35天 太陽為一平凡的黃色主序星,太陽的質量、大小、表面溫度與化學組成,在繁多的恆星中,皆屬於中庸型。 太陽為離我們最近的恆星,不過陽光仍需發8.3分鐘才能到達地球,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約為一億五千公里,如以每小時一百五十公里的平均時速開車,須費時114年才能到達太陽。 |
|
與太陽的平均距離 0.39 AU 57,900,000 km 直徑(km) 4,880 質量(M/M地球) 0.06 密度(g/cm3) 5.4 表面溫度(℃) -173 到430 公轉週期 87.97 days 自轉週期 58.6 days 水星是最靠近太陽的行星,在天空和太陽之間的夾角永遠小於28度,因此常受陽光的影響觀測不易。水星的表面與月球非常類似,滿佈隕石坑,其中最著名的是Caloris Basin。水星沒有衛星,它的軌道在九大行星中也是較特殊的,水星的軌道離心率為0.206,而公轉軌道和黃道面的夾角也高達7度。 水星的大氣非常稀薄,主要的成份有極微量的氦、鈉、氫和氧。 水星的大氣成份,來自受太陽風吹襲與撞擊出的表面物質。由於水星表面的高溫,大氣分子很容易脫離水星,所以水星並沒有穩定的大氣,需要靠太陽風不斷的補給。由於水星的大氣稀薄, 無法保持穩定的表面溫度,水星的日夜溫差非常極端,白天溫度可高達攝氏430度, 足以融化鋅,而夜間的溫度降至攝氏零下173度,可以讓鈍氣氪凝結。 水星的密度高達5.4公克/公分3,所以天文學家相信, 水星有相當大的鐵核。以體積計算,水星的 鐵質核心約佔全部體積的42%。相較 之下,地球核心只佔總體積的16%,火星的核心更只佔總體積的9%。 受太陽所引起的潮汐力的影響,水星的自轉周期長達59個地球日, 而它的公轉周期約是88個地球日,水星的自轉與公轉的時間比幾近2:3。水星是本太陽系裡, 自轉/公轉產生共振的比率不是1:1的天體。 |
![]() |
與太陽的平均 距離 0.72 AU 108,200,000 km 直徑(km) 12,100 km 質量(M/M地球) 0.95 密度(g/cm3) 5.2 表面溫度(℃) 450 公 轉週期 226 days 自轉週期 243 days 金星的公轉週期,半徑、質量與密度,皆與地球相近 ,故天文學家常稱金星為地球的姐妹星。但金星的大氣組成和地球迥然不同,95%為二氧化碳,氮約佔2∼4%,氧氣的含量不到0.003%。金星的大氣壓力,約為地球大氣壓力的90倍,表面溫度高達攝氏450度,足可熔鉛。金星的表面雲霧彌漫,靠可見光無法透視金星的大氣,而微波則可穿透其大氣層,得以分辨金星的表面。 現在多數的研究者認為金星發生了失控的溫室效應,金星大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容許來自太陽的可見光與紫外線通過,但阻礙熱以紅外線的方式重新輻射到金星之外,表面溫度不斷上昇,造成今日所見的狀態。 |
![]() |
與 太陽的平均距離 1 AU 150,000,000 km 直徑(km) 12,760 質量(M地球) 5.976*1024 kg 密度(g/cm3) 5.497 表面溫度(℃) -50 至50 公轉週期 365.26 days 自轉週期 24 hours 由外太空看地球,地球為一藍色的行星,70%的表面佈有 「 生命之泉」的液態水。地球是現知的本太陽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體。 |
|
與太陽的平均距離 1.52 AU 228,000,000 kmm 直徑(km) 6,800 質 量(M/M地球) 0.53 密 度(g/cm3) 3.9 表面 溫度(℃) 22 至-169 公轉週 期 686 days 自轉週期 24 hours, 37 minutes 火星為一紅色色澤的行星,其色澤是源自氧化鐵,可以說火星是一顆鏽朽的行星。火星有兩顆衛星:Phobos(火 衛一) 與Deimos(火衛一),火衛一難逃於數百萬年後撞擊火星的宿命。火星表面曾有河川水流,極冠現在仍有冰存在 ,稀薄的大氣含有微量的氧,海盜一號與海盜二號探測船雖未找到火星生命的證據,但科學家仍未完全絕望。 |
![]() |
與太陽的平 均距離 5.20 AU 778,400,000 km 直徑(km) 143,800 質 量(M/M地球) 317.89 密度(g/cm3) 1.3 表面溫度(C) -110 公轉週期 11 year 321 days 自轉週期 9 hours, 56 minutes 小行星帶外之行星,其性質與組成和內行星有很大的差異,它們大多有厚重的大氣,大氣的主成份為氫、氦 、甲烷與氨,外行星的典型代表為木星,故外行星常通 稱為「類木行星」。 木星為太陽系最大的行星,它的組成較不像行星,而與恆星類似,天文學家常稱木星為「未成形的恆星」。木星至少有十六個衛星,其中有四個與月亮大小相當(木衛 一∼四),為伽利略在1610 年用新發明的望遠鏡所發現,故又合稱為伽利略衛星。伽利略的發現是哥白尼日心學說的第一個實測證據。 木星的自轉週期相當短,大約為10小時,赤道的自轉較快,而兩極稍慢。木星最顯著的特徵為明暗交替的帶 狀條紋與斑點,咸信帶狀條紋係源自快速的自轉,而斑 點為差速自轉所引起的氣旋與風暴。 |
![]() |
與太陽的平 均距離 9.54 AU 1,425,600,000 km 直徑(km) 120,000 質 量(M/M地球) 95.15 密度(g/cm3) 0.7 表面溫度(C) -180 公轉週期 29 years, 168 days 自轉週期 10 hours, 14 minutes 要求任何人去辨識一疊未標示的天文圖片,土星也許是最易被正確辨識的天體。長期以來,土星的美麗的光環系即吸引觀星者的目光,光環的主要組成物質為小冰塊、塵埃與小石塊,土星光環至少由五道同心環所組成 ,比較明顯的部分總寬度達六萬公里,而厚度則少於數公里。 土星是目前己知衛星最多的大行星,總數多達23顆, 其中17顆有詳細的觀測數據。 |
![]() |
與太陽的平 均距離 19.2 AU 2,867,000,000 km 直徑(km) 52,300 質 量(M/M地球) 14.54 密度(g/cm3) 1.2 表面溫度(C) -220 公轉週期 84.01 years 自轉週期 約17 hours, 14 minutes 天王星的自轉軸與其公轉面近乎平行,換言之,天王星是躺在軌道面上自轉,因此它的自轉週期一直很難準確測量,航行者2號飛越時,才測出其上大氣層的白轉週期為17.24小時。 天王星上大氣層的溫度只有攝氏-213度,水和氨皆凍結成冰晶難以探測。天王星接受的太陽輻射很少,又缺乏內部能源,所以大氣層裡很平靜。天王星有15 顆衛星, 並有光環系統。 有研究者認為,天王星在形成的初期,曾受地球大小的天體撞擊,導致自轉方向發生變化,而撞下來的許多碎片也在赤道面上空散開,然後才逐漸形成衛星與環系。 |
![]() |
與太陽的平 均距離 30.06 AU 4,497,000,000 km 直徑(km) 49,500 質 量(M/M地球) 17.23 密度(g/cm3) 1.7 表面溫度(C) -216 公轉週期 164.79 years 自轉週期 16 hours, 30 minutes 海王星為太陽系的第八顆行星,1979年1月與1999年3月間為太陽系最外圍的行星。海王星與天王星的大小、組成與密度很相近。 由於海王星極為遙遠,直到航行者二號飛越前,我們幾乎對海王星一無所知。現知海王星有6顆衛星,並有五道光環。 |
![]() |
與太陽的平 均距離 39.5AU 5,890,000,000 km 直徑(km) 2,300 質 量(M/M地球) 0.0022 密度(g/cm3) 2.03 表面溫度(C) -230 公轉週期 247.7 years 自轉週期 6.37 days 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的行為很像彗星,在近日點時,表面受熱,行星物質被蒸發,離開行星散逸到太空。但冥王星的質量又太大,無法歸類成彗星。 冥王星與海衛一,有能是原始太陽系失去的族類─冰矮星(ice dwarfs)。冥王星和海衛一是近親,而其他冰矮星,可能在柯伊伯帶之內,或甚至在歐特雲之中。 這種假說是現在相當風行的觀點,但其正確仍有待未來觀測的證實。 太陽系初形成時,內太陽系可能有相當數量的冰矮星。在類木行星的重力作用 下,離太陽50AU的範圍內,只有冥王星和海衛一,找到安身的穩定軌道, 其餘的冰矮星皆被驅離。海衛一為海王星所捕獲,冥王星沿著與海王星所 形成的共振軌道(resonance orbit) 繞太陽運行。海王星公轉兩圈的時間,恰好 和冥王星公轉三圈的時間相同,或者說它們之間形成2:3 的共振軌道。冥衛一 可能是冥王星,和其他冰矮星正面碰撞,或擦撞的結果。碰撞後的許多碎片, 繞冥王星運行,後來逐漸結合成冥衛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