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 |
|
|
時代 | |
籠統的劃分,可以說40年代到60年代是現代主義建築、國際主義風格壟斷的時期,70年代到現在為止是後現代主義時期。 60年代末期,經歷了30年的國際主義壟斷建築,產品和平面設計的時期,世界建築日趨相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逐漸消退,建築和城市面貌日漸呆板,單調,加上勒•柯布西耶的粗野主義,往日具有人情味的建築形式逐步被非人性化的國際主義建築取代。建築界出現了一批青年建築家試圖改變國際主義面貌,引發了建築界的大革命。 60年代興起的建築設計思潮,由於現代主義對建築的『民族性』、『地區性』、『歷史性』、『裝飾性』否定的國際風格,進行一連串的反省與批判,國際風格大量使用機械化、標準化生產的建築,使之發展成為一種『帝國主義』或『晚期資 |
|
人物 | |
最早提出後現代主義看法的是美國建築家羅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他在大學時代就挑戰密斯•凡德勒的「少就是多」(「less is more」)的原則,提出「少則厭煩」(「less is a bore」)的看法,主張用歷史建築因素和美國的通俗文化來賦予現代建築以審美性和娛樂性。他在早期的著作,《建築的複雜性和矛盾性》中提出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原則。而在《向拉斯維加斯學習》(learning from Las Vegas)進一步強調了後現代主義戲謔的成分,和對美國通俗文化的新態度。
|
|